迷惘的“隐形”群体 
   
 有人把青春期称作“青春迷惘期”,是因为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经历着重大的人生转变,却不知所措。殊不知,那些早早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往往更加“迷惘”:他们过早离开了家的庇护,步入社会却又缺乏经验,因此变得特别敏感,容易焦虑甚至抑郁,也更易于遭受伤害及暴力侵害。 
   
 尽管中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在中国12 至17 岁的儿童中约有超过1,700 万名流动儿童和1,800 万名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中有数百万并未继续就学,其中一些辍学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大多知识或技能水平不足。特别是地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少年,他们过早步入社会,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更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难以提升未来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陷入代际贫困循环。然而,这些早早辍学初入社会的青少年成为了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隐形”群体。 
  
 
打开生命中的另一扇门
 
2011-2015 年周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11 个省20 个县的偏远和贫困农村地区开展了青少年非正规教育项目,针对青少年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包括职业入门与发展、人际交往与沟通、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女孩的生活技能、青少年理财入门、社会情绪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等。
 
二次学习助成长
 
非正规教育项目通过参与式的课程培训和互动活动的形式,提高农村青少年独立生活、自我管理、自我认知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我们为弱势儿童尤其是大龄流动和校外青少年提供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学会适应从学校到社会、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转变。截至2015年底,项目在省、县和村级培训活动中共培训近50,000名青少年,其中女性青少年28,000余名。
 
 
与时俱进助女童
 
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成为青少年接受信息、进行社交的主要手段,《女孩的生活技能》微信订阅号于2015年2月应运而生。微信号平台依托并拓展了《女孩的生活技能》教材内容,为中西部弱势青少年尤其是失辍学大龄女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倡导青少年的性别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开辟了沙龙互动版块,实时帮助女孩解决实际困惑。
 
 
打工少女蜕变记
 
青娥(化名)是名17岁的女孩,13岁时父亲不幸病逝,母亲带着她和年幼小弟投靠在大伯家里。不幸的家事让她变得自悲孤僻,不愿与人沟通,初中一毕业就私自跟别人跑到广东去打工。由于年龄和自身性格原因,在广东处处受难,工作没着落,最后不得不让家里人去广东接回了家。
 
在大伯的推介下,她参加了非正规教育项目,认真学习了职场规则、如何维护劳动权利与自我保护等内容。同时,在老师们耐心辅导和鼓励下,她增强了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了与人沟通,培养了责任心。她变自信了,做人也阳光了!
 
现在的她报读了县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表现优秀,被评为“三好学生”!
 
 
可喜的转变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像青娥这样,人生轨迹发生可喜转变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平稳地渡过青春期,学到许多生活技能,同时在身心健康方面也受益匪浅。
 
比如缺少父母关怀的杨璐(化名),在中考失利后曾一蹶不振。他在项目中学会了认识自我、独立生活、自我管理和社交方面的知识,父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他说:“我会好好努力,争取考入一所好的大学,是你们让我迷途知返,是《走向社会——生活、就业、发展》培训惊醒了我”。
 
 
“三位一体”来关注
 
随着项目的发展,青少年非正规教育项目逐渐从校外走入校内,从主要面向失辍学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到面向职业学校学生,项目覆盖到职业教育体系和社区组织。
 
• 为初中生提供生活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过渡到高中,提高综合素质;
 
• 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生活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过渡,从学生到成人的转变;
 
• 为校外弱势青少年提供生活技能培训,帮助由于家庭和经济压力过早离开学校的他们更好融入社会,获得发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2013年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育部一起合作来探索和加强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提升青少年的社会技能教育。预期到2020年,至少200万职业学校学生将从中获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正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一起继续努力,为流动和校外的青少年提供更多丰富和多样的生活技能的培训。针对青少年的需求,生活技能课程将结合数字化手段,预期到2020年,为更多的校外青少年提供成长和走进社会所需的社会和心理技能。
 
请和我们一起,关爱农村弱势青少年群体,帮助他们发展自身能力,建设自己美好的未来。

为避免被系统判别为垃圾邮件,请您把service@care.supportunicefchina.org加为您的邮箱联系人,或加进白名单中,谢谢! 如有任何问题请发送邮件至contact.china@unice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