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启玲在手机里存着一个14岁女孩的照片。每次看到这些照片,她都会想起这个名叫张小微(化名)的孩子所经历的过往。
|
张小微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新圩镇稔坡村。她的父亲患有帕金森症,母亲有精神残疾,一家三口挤住在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的棚屋里。2019年,张父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生活支柱。
|
“当时这对母女生活非常艰难。”稔坡村儿童主任廖启玲回忆道。
|
廖启玲和其他村干部向当地政府和县民政局反映了这个情况。经过调查核实,县民政局将张小微列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她因此可以每月领取450元补助。此外,她和母亲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也从每人每月230元提高到350元,这是广西农村地区低保的最高标准。
|
廖启玲和同事及当地社工组织定期看望她,提供帮助。
|
|
|
作为广西第三人口大县,灵山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县,现有四十多万人在外务工。
|
“他们背井离乡,希望赚更多钱来盖房子,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就有了很多留守儿童。”灵山县县长刘钦说。
|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灵山有168.32万人,其中约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全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孤儿约1.5万人。
|
张小微如今在镇上一所寄宿制中学读初中二年级,当地教育部门为她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
|
儿童主任廖启玲每周都会去看望张小微,帮忙照顾她的母亲。廖启玲还带她参加志愿者活动,鼓励她努力学习,改变命运。
|
今年6月,在灵山县多部门的帮助下,张小微和母亲从年久失修的棚屋搬进了配备崭新家具的新房。
|
“人的心态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孩子开朗多了,我也很欣慰。”廖启玲说,自己只是在履行职责,但张小微认为“她就像我的亲人”。
|
|
|
|
在灵山,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部门加入儿童保护的队伍中。灵山县人民检察院去年投入近一千万元,建成灵山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暨灵山县禁毒宣传教育基地,旨在加强对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和法治教育工作。
|
“目前,法治教育还停留在‘事后教育’,政法机关的作用主要是打击违法犯罪。我们在考虑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前移,让青少年懂法、守法,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戉说。
|
法治教育基地有四台VR设备,孩子们戴上VR眼镜,便可身临其境地体验吸毒后身体发生的变化和校园欺凌可能导致的后果。他们还可以在模拟法庭上体验庭审活动。
|
此外,灵山县还在就业和产业扶持等方面向留守儿童的家庭倾斜,已建成360多个扶贫车间,优先安置留守儿童的父母就业,让他们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
|
“我们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的环境。”刘钦说。
|
|
|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报道《中国为困境儿童筑牢“安全网”》
|
|
|